本命佛
热搜榜

本命佛八
大守护神

风水
宝典

善行

缘主
心愿
本命年 | 化太岁 | 化小人 | 旺事业 | 成学业 | 利健康 | 招财运 | 旺贵人 | 得姻缘
化是非 | 旺宅运 | 保平安 | 行大运 | 聚财源 | 旺子嗣 | 旺官运 | 护身符 | 化桃花
答疑
解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放生

    放生真的是行善吗?

  • 时间:2017-05-07  来源:zhihu  作者:本命佛
  • 1人参与
  • 放生是戒杀的衍生,佛教十善业中讲“不杀生”,指不杀害有情识的众生,积极的方面为以慈悲心护生、放生,爱护、解救生命,即分为止恶、行善两个方面。不可否认,如法的放生肯定属于善业。但是如今国内愈演愈烈的“放生热”却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如法的放生。

    有些放生者为了完成自己放生动物的心愿,会与经营者预定下需要的动物,经营者向那些捕捉者下定单,捕捉者再按定单去捕捉,然后将捕捉到的动物送到市场,经营者把动物卖给放生者,使原本在大自然中的鱼儿、乌龟、鸟兽,为了成就人们的“放生功德”,而惨遭系捕。由此催生了放生“一条龙”产业链,甚至“循环再利用”。

    放生是一项技术活,讲究“天时地利”,需专业人士来研究环境是否适合所放生物生存,还需要考虑放生的时节、气候。人工养殖的动物到野生环境基本活不了,而野生动物也需要有一个野化训练,以重新适应野外生存,而现在很多放生只顾买了活物放,而不注意所放生命的死活。而且好些动物在运输过程中甚至在买卖之前,就因为处置不当或蓄养环境恶劣而伤亡。各种“放生”变“放死”的惨剧时有发生。

    另外,外来物种借放生大规模入侵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被破坏,个人错误要全民买单。我国已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放生就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之一。

    放生的目的是救度众生,但是某些诸如将蛇等危险动物放生到人们居住范围之内的不如法放生的情况,已经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

    一些人以放生为号召,聚众敛财,甚至是持续性地形成一种固定产业链,有些“放生”活动,还违法扰民,不仅浪费了十方善信的净财,而且严重破坏了佛教的形象。这些现象大家一定要善于分辨,不要上当受骗,特别地,对于那种有着固定帐户,通过汇款方式来组织放生活动的个人或者组织要提高警惕。

    放生者习惯在放生过程中进行洒净颂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这些仪轨,过程很漫长,有时候会造成了一些动物的死亡。然而,放生是让放生的对象活下去,不是让它死了以后再去超度它,不然的话,放生法会就成了超度法会了。皈依只不过是一个仪式,仪式要体现在内容上,它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纯粹为了做仪式而做仪式。

    二、夸大放生的意义。

    目前,基本上各个城市都存在颇有规模的放生团体,每次放生花费之巨,买物之多,参与者之众,场面之壮观,可以说让人震撼。这种计划性(定期定点)买物放生者长期宣传两句放生“广告语”:

    1.篡改经典,宣传“一切善法,放生功德第一”

    这句广告多次出现在一些佛教群或者某些网站、论坛关于放生的开示中,估计大多数佛教徒都看见过,甚至有的为了表现得很严谨,会告诉你这句话出自《大智度论》: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然而查一下佛藏会发现,《大智度论》中并没有这个偈子,原偈为: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结合论中的上下文可知,这里讲“不杀第一”是指在“不恼害、不劫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这八种身、口律仪中功德第一,并非一切善行中功德第一。

    那么根据佛法,最重的善业究竟是什么呢?

    《瑜伽师地论》卷九在讲到恶业的轻重时,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业行的本身性质(自性)来说的:
    “自性故者,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于粗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于闻性,思性无罪为胜,如是等。”

    原文可分两段,上半部分是讲罪业轻重的对比,下半部分是承上讲善业轻重的对比。

    上半部分中,罪业轻重分身、语、意三种,排在前面最轻的是语业,共四种;较重的是身业,共三种;最重的罪业是意业,共三种。语业四种中,由轻到重,依次是绮语、粗恶语(恶口)、离间语(两舌)、妄语;身业三种中,由轻到重,依次是欲邪行(邪淫)、不与取(偷盗)、杀生。意业三种中,由轻到重,依次是贪欲、瞋恚、邪见。这里要注意的是,意业在比身业、口业要重,我们平常难以理解。在《唯识二十论》中,就此专门进行了讨论,并引用了当年婆罗门外道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场辩论,最后外道不得不承认释迦牟尼佛说的:意业最重。

    这里附上《唯识二十论》第十九颂:
    弹咤迦等空  云何由仙忿
    意罚为大罪  此复云何成

    论曰。若不许由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返问长者邬波离言。汝颇曾闻何因缘故。弹咤迦林。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皆空闲寂。长者白佛言。乔答摩。我闻由仙意愤恚故。若执神鬼敬重仙人。知嫌为杀彼有情类。不但由仙意愤恚者。云何引彼。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由此应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不。设尔何失。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此处世亲菩萨为了解释意业最重,讲了《中阿含经》中的一件事,这段故事记载在《中阿含经》卷三十二第一三三经:世尊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尼犍子,就是耆那派,有一个耆那派的修学者,叫阇提弗多罗,这阇提弗多罗有个弟子,名叫长热。有一天,长热碰见了世尊,世尊佛问长热:“关于身、口、意三业,你的老师教你是哪一业最重?”长热说:“身业最重,其次是口业,再其次是意业,我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你又怎么向你的学生教的呢?”世尊说:“我给他们说意业最重,身业、口业相对来说就比较轻了。”长热回去后,把与世尊的对话向老师阇提弗多罗说了。阇提弗多罗赞叹长热说:“不错不错,你告诉身业最重,其次是口业,再其次是意业,这就对了,你能领受我的教法。你现在再去找世尊,去破他的言教,使他信奉我们耆那教。”在阿含经上,阇提弗多罗是称瞿昙而不称世尊。阇提弗多罗是想,自己不出面,弟子出面若把瞿昙辩输了,就更有面子了。可他没想到,长热心里想,那世尊是好对付的,我哪里是人家的对手。长热一直拖拖拖的,就是不去找世尊辩论。阇提弗多罗身边,有个邬波离优婆离长者,他自告奋勇去找佛辩论。长热劝他别去,说世尊“辩才过人无量,兼有幻术,能转人心,无量众生为其弟子,宁可降伏?”阇提弗多罗说:“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听长热的话,让邬波离长者去找世尊。当时世尊在眉稀罗国。邬波离长者找到世尊,说,三业之中明明以身业最重,次为口业,最后是意业,你怎么说意业最重?邬波离长者的立论有没有错呢?我们看现在社会上的法律,我只有杀了人才枪毙我,如果我只是有了杀人的念头,并没有付诸现实,你能枪毙我吗?不能的!可佛说意业最重,怎么理解呢?佛反问邬波离长者:“假如说有人行杀生恶业,要把眉稀罗国的人统统杀死,要多少时日才得做完这件事儿?”眉稀罗国虽然不大,毕竟它只是一个城邦国家,但是要想走遍眉稀罗国,《中阿含经》上说也得五日。邬波离回答:“厉害的人,七日就可以杀完眉稀罗国的人,次一等的或十日,或一个月才行。”佛陀又问:“假如有个仙人,用意念神通力,几日可以杀尽眉稀罗国的人呢?”邬波离长者说:“哪能用了几天,只一会儿就可以了。”佛接着问:“有人在一百日内,或者两百日内,要么三百日内,一直布施,有人呢只是入四禅八定,也没入一百日、两百日、三百日,哪个功德更为殊胜?有人经常持戒,有人只是入无漏观不久,哪个更为殊胜?”邬波离长者回答:“那当然是入四禅八定和入无漏观的功德更为殊胜。”于是佛对邬波离长者说:“既然如此,你说意业重呢还是身业重?”邬波离长者无话可说,当时的辩论是输方或砍脑袋,或皈依胜方的,于是邬波离长者就皈依了世尊,后得证果。

    注意:这里可能有人会误解,意业怎么可能比身业还重呢?若真这样的话,甲动手杀了A,乙只是太恨A了,想,我恨不得去杀了A,难道乙比甲的罪还重?如果说真的乙比甲的罪还重,为什么枪毙甲而不枪毙乙?

    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儿,乙只有意业,而甲除了意业,还有身业--动手杀了A,那么,甲就是有两项罪,而乙只有一项罪,并且甲动了手,说明甲杀人的心念特别强,以至于转化为实施杀人的行动,所以枪毙甲而不枪毙乙。故而,虽然枪毙了甲没枪毙乙,但不能拿这来证明身业大于意业。

    若说有识无身不能造业的话,那么,弹咤迦城、末蹬伽城、羯陵迦城,为什么因仙人的愤怒,就变成了废墟?若说有识无身不能造业,那么,佛为什么说意业最重?

    我们知道,不管造善造恶,都要先经过意识的发动,然后才轮到身、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的诗。意是罪魁祸首,我们只要牢牢地控制住了意识,则身、口就不能动了。所以在赏罚方面,意的赏罚也是最重的。

    《瑜伽师地论》那段话中的下半部分,讲善业的时候,没有对照第一段把十善业的轻重予以比较,这实际上是承前省略,因为十恶业的轻重已经做了比较,那么十善业中的轻重就一目了然,不必罗嗦了。那么我们罗嗦一点,排一下十善业的轻重,由轻到重,依次是有义语、柔软语、和合语、如实语(语业四种);贞洁、布施、放生(身业三种);无贪、无嗔、正见(意业三种)。其中,最轻的善业是有义语,最重的善业是正见。

    第二段中,讲的是施、戒、修和闻、思、修三者的轻重对比。其中,施业最轻,戒较重,修最重。闻所成慧,轻;思所成慧,重;修所成慧,更重。修所成慧之后,是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一切种智,原文都没写,用“如是等”三个字省略了。

    由上可知,一切善业中,智慧最重,最重的是一切种智,即佛果的彻底觉悟。在这里,还可以对正智做一分析,正智分为两个层次,低的是正见,指意识层面对佛教义理的正确的把握;高的是般若,闻、思、修都是加行般若,根本无分别智是根本般若,后得无分别智是后得般若,一切种智是圆满般若。

    下面再引用一个故事,是《佛说菩萨本行经》中释迦牟尼佛的回忆,其中对比了各种善业的轻重,讲的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叫比蓝婆罗门,用很多极妙的金银珍宝供养国家人民共十二年,但是供养的对象因为没有正信和正见,所以果报不大,比不上供养一个须陀洹果罗汉。而比蓝供养国民十二年的功德加上供养一百个须陀洹果罗汉的功德,比不上供养一个斯陀含罗汉的功德,如此类推,一级一级往上比,最后是供养佛的功德最大。而前面所有的供养功德加上供养佛的功德,却远远比不上受三皈依和受八关斋戒的功德;而前面所有布施的功德加上三皈依、八关斋戒的功德,比不上受持五戒的功德;前面所有的功德加在一起又远远比不上修慈心观的功德;前面所有的功德最后都比不上闻法、记忆、思维,然后按闻思所得的正见修行的功德,此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

    为什么?因为前面所有的功德都不必然指向佛果,而只有闻法、记忆、思维,必然指向无漏的佛果。有漏的功德跟无漏的功德怎么比?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事。

    到这里,我们也许明白了《金刚经》里说的,用财产乃至生命不断不断地布施,却远远比不上受持《金刚经》一四句偈的功德的原理何在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历史上乃至现实中,很多高明的大德都强调学佛要通过闻思学习教理,开见地,然后把闻思慧转为修慧,从而做到解行相应。一切善行中,这是功德是最大的善行,一切修行方法中,这种修行方法最为如法!我们平常很多修行人,关注小的善行和小的功德,却不关注大的善行和大的功德,显然是不如法的。

    这里引《佛说菩萨本行经》中的经文供大家参考查证。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中:
    “尔时比蓝布施贫乏衣被饮食一切所须。十二年中。象马珍宝玉女之等。尽用布施无所藏积。佛告须达。尔时比蓝婆罗门者。今我身是。而我尔时所施亦好其心亦好。受者不好所施虽多获报甚少。而今我法真妙清净弟子真正。所施虽少获报甚多。于是比蓝十二年中所作布施。及阎浮提一切人民行于布施。计其功德。不如布施一须陀洹人。其福甚多过出其上。设施百须陀洹并前比蓝所施阎浮提人。所得福报。不如施一斯陀含人。其福甚多亦过其上。正使施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及前比蓝施阎浮提人。所得福报不如施一阿那含人。其福倍多过出其上。施百阿那含人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得福报。不如施一阿罗汉。其福甚多过出其上。正使施百罗汉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功德。不如施一辟支佛。其福甚多过出其上。正使布施百辟支佛百阿罗汉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及前比蓝施阎浮提人。所得功德。不如起塔僧房精舍。衣被床卧饭食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四方众僧沙门道士给其所须。计其功德过前所作功德者。上虽起塔僧房精舍。施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作布施福德。不如施佛一人。功德甚多不可复计。虽供养佛起塔僧房精舍。及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归八关斋。若持五戒所得功德逾过于前所施福德。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复以持戒之福。并合集前一切施佛功德及辟支佛四道之等。合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福德。不如坐禅慈念众生经一食之顷。所得功德逾过于前百千万倍。逾前比蓝阎浮提人所作布施。及施四道辟支佛。起塔僧伽蓝上至施佛。持戒坐禅慈念众生。合集其德。不如闻法执在心怀。思惟四谛非常苦空非身之法泥洹寂灭。比前所作一切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

    可见佛教的修行,闻思修的功德最大,教观(教理和止观)才应该是学佛的核心。为何如此呢?因为前面的行为都只是助缘,而闻思修才是正因。在大乘里面,任何活动都要以般若为导,不以般若为导,都是共外道法,世间法。所以说,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诵经持咒、吃素、放生,以为做这些就是学佛,实在是莫大的误会。

    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专门组织过弟子放生,戒律中也没有这一项。《阿含经》中没有一处地方讲过要修放生,大乘经典中讲到放生的地方也不多,放生在大乘经中的经典根据主要是:
    《梵网经》:
    “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
    “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乃求其国王,与以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王允其请。长者子乃及请二子,至象厩中,随意取二十大象,双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至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予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

    《杂宝藏经》卷二:
    “内官赎所犍牛得男根缘

    昔干陀卫国。有一屠儿。将五百头小牛。尽欲刑犍。时有内官。以金钱赎牛。作群放去。以是因缘。现身即得男根具足。还到王家。遣人通白。某甲在外。王言。是我家人。自恣而行。未曾通白。今何故尔。王时即唤问其所以。答王言曰。向见屠儿。将五百头小牛而欲刑治。臣即赎放。以是因缘。身体得具。故不敢入。王闻喜愕。深于佛法。生信敬心。夫以华报。所感如此。况其果报。岂可量也。(一个宦官花钱赎下五百头即将被阉割的小牛后,被阉割的男根竟然恢复完好。)”

    《杂宝藏经》卷五:
    “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

    昔者有一罗汉道人,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假归家,至七日头,敕使还来。沙弥辞师,即便归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欲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寻即入定,以天眼观,知其更无余福得尔,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

    可见经典中所提到的放生都是随缘放生,而且佛藏上万卷,提到放生的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处,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不难理解,经典中反复宣说的,都是修学佛法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持戒、发菩提心、般若智慧等等,大乘学人修六度万行,如法的放生虽属于善业,但是也归为万行之一,实在没必要被特别强调,因为它谈不上比助印经书、救助贫穷病苦、助孤、助学等其他善行更为殊胜。如今愈演愈烈的“放生热”就跟非法传销一样,显然走向了一种狂热的极端。

    2. 宣传“放生能培养菩提心”

    不得不承认,参加这种计划性买物放生的佛教徒中确实存在发心救助生命的,然而也存在不少消遣型和功德型的佛教徒:
    对于消遣型佛教徒,放生对他们来说,如同购物逛街、看电影、打游戏一样是一种生活调味剂,顺带增加点自己的功德。学佛对于这类佛教徒来说,就是一种让生活不那么无聊的消遣;功德型的佛教徒放生主要为了功德,为了消业障增福报,身体健康,生意顺利去放生。两者都是以庸俗的心态代替慈悲心,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两类佛教徒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点:花在教观上的精力很少。

    除非宿根非常猛利,否则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教理,不修止观的人凭借经常放生,其菩提心发起和坚固的效果会比一个勤学教理,在圆解基础上辅以四无量心观这类修法的学佛人更好。

    菩提心的长养主要也得依靠教观,大乘学人通过得正见,开圆解,辅于一定的修法,并且在生活中随时以佛法的道理观察社会人生,如此不断发起大悲心、救世心、向上心,使菩提心不断巩固增长,渐渐达到念念不忘失的境地,如《华严经•净行品》所教诫,于洗漱澡浴、行住坐卧、抬手动足、待人接物,一切时中,念念观修,以普度众生为怀,如此发起(世俗菩提心),并使之坚固,恐怕才算得上是较为如法的方式,像放生这类可以算是在生活中实践菩萨道,只能作为助缘。

    三、当今佛教界的一大乱相,过于强调人天善法,佛法的心髓“如实知见的智慧”涉及太少,而用人天善法来毁坏菩提涅槃,是阿修罗道的一贯伎俩。
    佛法的心髓是如实知见的智慧,也就是无为法,即是佛陀经过修行所证得的涅槃妙心,这个涅槃妙心是心灵净化的顶峰,可以说是人生的究竟意义、生命的终极归宿,也是佛法的价值所在。

    如果不讲无为法,涅槃妙心,只讲佛法的世间法的话(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佛法的心髓就没有了。适应今天众生的需求只讲一些世间法,佛法价值就基本上失去了。因为佛教的世间法跟其他宗教、哲学和其他学派讲的一些东西比较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没有特别殊胜的地方。所以老是脱离般若而过于强调行善,佛法恐怕很快就灭绝了。所以一定要以无为法、出世间法作为住持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话,佛教可以说没有多大价值,还不如基督教或者儒家。

    用人天善法来毁坏菩提涅槃,是阿修罗道的一贯伎俩。《华严经•离世间品》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所以佛弟子对民间劝善的东西,一定要非常警惕,一定要小心辩别。现在世面上流行的某某善人,某某老师,某某堂口,无不是如此。我们佛弟子,时时刻刻是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世间和出世间的问题,而不是用外道法。

    阿修罗魔王传播他们教义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劝善来蛊惑人心,毁坏佛法。一般人对恶的东西可以很小心,很警惕,也容易辨别。但对表面看起来善的言说,则比较容易相信,容易接受,却在不知不觉中了其中的毒。现在这种东西太多了,接受起来感觉良好,而且一般人会觉得对改善身心生活也有一定效果,结果反而把正统佛法给打圧下去。前文曾谈到,在大乘里面,任何活动都要以般若为导,不以般若为导,都是共外道法,世间法,而闻思修才是学佛的核心,才是成佛正因。若我们佛弟子对于如今这样的“放生热”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旦迷进去,变得极端,失去理性,忽视“涅槃妙心”,忽视般若的修行,最终毁伤自己的法身慧命,就太遗憾了。

    四、片面地理解护生、放生的概念,将救护生命等同于计划性的买物放生,对人的救助较少。

    慈悲心不一定非得通过放生的方式才能得到培养,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进行,如:救助他人、赈灾建校、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水质净化、垃圾清理等社会公益活动。

    佛教大讲慈悲,但是如今很多佛教徒的慈悲主要表现在对动物身上,老鼠、苍蝇都不打,而很少应用在人的身上,比如现在很多贫穷的人,生病没钱医治的人,实际上佛教对这些人的救助并不多,当今很多佛教徒每月花很多钱放生,却很少花钱去救济贫穷病苦。

    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当社会大众发现佛教徒的慈悲都表现在对动物身上,而对人的慈悲并不足够的话,就会导致佛教的社会形象非常的不堪,因为这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符。人的生命比动物要宝贵,佛教也讲人身难得,有的人得了病,没钱医治,你给他治好之后,他受了佛教好处,以后这样的人不太容易诽谤佛教,而且会更愿意去了解佛教佛法,点燃慧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也就是说这样的救济更能创造价值。

    要论智慧,没有哪个宗教能与佛教相比,但是由于大部分信众的水准实在太不堪,导致人们误认为学佛就是烧香、吃素、念经、放生,使得佛教老是给人一种愚昧的印象,这是谁造成的?显然跟佛教本身没有关系,还是学佛的人学得不如法造成的。如今,放生已由善行、美德而变成社会普遍诟病的“愚行”,让有识之士心痛不已,佛教人士必须要正视,现在的买物放生已到了除了是信佛者外(信佛者中其实很多也极为反对买物乱放生),几乎人人指责的地步,这哪里像一个有智慧的宗教,很多人现在一提起佛教就认为那是迷信,是愚夫愚妇的信仰,一脸鄙夷,这样下去只会加速佛教的衰亡。

    佛教界的慈善行为应该更多地转移到对人类的关怀。助残、养老、助孤、助学等方面,这样意义会更大。福建就有法师开办了一个很大的家庭式养老院,让老人们不仅能够修学佛法、安养晚年,还让他们的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当前,佛教的现状显然是“正法欲灭”,形势衰弱,当我们看到这个现实,应发起护持正法的愿力,我们得思考,为护持正法,这一生要根据自己条件尽力去做哪些事,怎样才能让佛日重辉,法门光大,让佛教佛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发起的菩提心才真实,才可以落实在行为当中。

     

  • 生肖鼠本命佛
  • 生肖牛本命佛
  • 生肖虎本命佛
  • 生肖兔本命佛
  • 生肖龙本命佛
  • 生肖蛇本命佛
  • 生肖马本命佛
  • 生肖羊本命佛
  • 生肖猴本命佛
  • 生肖鸡本命佛
  • 生肖狗本命佛
  • 生肖猪本命佛
返回本命佛官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