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佛 |
本命佛八 |
风水 |
善行 |
缘主 心愿 |
本命年 | 化太岁 | 化小人 | 旺事业 | 成学业 | 利健康 | 招财运 | 旺贵人 | 得姻缘 化是非 | 旺宅运 | 保平安 | 行大运 | 聚财源 | 旺子嗣 | 旺官运 | 护身符 | 化桃花 |
答疑 解惑 |
和尚吃什么?
和尚除了荤腥,是有什么吃什么。藏传喇嘛由于气候原因,吃肉也不算犯戒,当然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讲是这么讲,其中也还有些窍门。我曾在佛教机构工作过几年,发觉师父们都特别爱吃土豆(马铃薯)、山芋(地瓜)、芋头、花生、荸荠、藕、竹笋。一天,有个老和尚轻描淡写地透露一句:“这些东西都长在‘地下’,采大地之灵气与精华,补得很。”
乍听之下,觉得老和尚说的有道理。细想想,还是觉得有道理。
尤其是芋头,在佛门里可谓“第一食品”。以前的高僧,一般都会在深山里“结茅潜修”几年,这几年就靠芋头过活了。譬如:民国年间的虚云老和尚,是修禅的,禅定功夫不可思议。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有一年春节,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就入定了,有人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了,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轻敲一下,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他们说:“年早就过了。”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几分钟呀。”虚云老和尚在定中感觉几分钟,实际上已经过了二十多天了。
芋头,总是与禅修连在一起,所以,每次吃芋头,我都带着恭敬心,生怕辜负了它。我的家乡江淮一带,倒是很少吃大芋头,多是吃芋艿,也就是毛芋头,煮熟后剥了皮,滚糖吃。有次,在一间寺庙,吃芋艿粥,香滑温婉,真是人间至味,不需就任何菜;还有一次,吃芋头笋丁饭,记得是一位潮州厨娘做的,比起江南人的腊肉菜饭更胜一筹,从此,对潮州人平添几分好感。“佛跳墙”是道富贵菜,山珍海味叠加一锅,能不好吃吗?但最诱人的一味,却是垫在锅底的那块芋头,把锅中的各色美味全然吸收,真乃大智若“芋”啊!
山芋,也是好东西。小时候,吃过炸山芋条,比现在麦当劳的炸薯条不知香多少倍;那种脆,薯条更是没法比了。山芋粉丝虽不像绿豆粉丝那么白、那么细,却自有一股风味,冬天用黄芽白炖山芋粉丝,热腾腾上桌,真是心满意足,是耕读之家天长地久的安稳。以前,春节的时候,母亲一定做山芋圆子,将山芋隔水蒸熟,去皮,揿成泥,再加面粉、白糖,搅拌揉匀,搓成圆子,下油锅炸。这山芋圆子得当时趁热吃,隔天回锅煎了再吃,滋味大打折扣。
这些年吃了腰果、开心果、巴西果、夏威夷果,就觉得花生才是正经,吃不厌。 不过,我现在吃花生,多是水煮,加八角、茴香,也是跟庙里师父学的。有时候,一边听音乐,一边一粒一粒往嘴里送,等一张CD听完,不知不觉碗里的花生米下去大半。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许地山的《落花生》,现在看看,此文虽不乏情韵,终究脱不了说教腔。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它把果实埋在地里,必须挖出来才能看到。不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让人一见就生羡慕之心。”寓意如此明显,也就不是“寓意”了。总觉得,最好的文章都不是中规中矩的,所以入不了课本,入课本的都不是最好的。
和尚吃什么倒在其次,让人赞叹的是和尚用斋时,有一套仪规,看了实在庄严,尤其是一些道风犹存的十方丛林。宋代大儒程颐看了僧众过堂吃饭,叹道:“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对出家人来说,吃喝唱念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 |